查看原文
其他

名著推荐 |《堂吉诃德》: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的“骑士”


 以死来鄙薄自己,出卖自己,否定自己的信仰,是世间最大的刑罚,最大的罪过。宁可受尽世间的痛苦和灾难,也千万不要走到这个地步。——罗曼罗兰

 当信仰丧失了,荣誉也失去了的时候,这人等于死了。——惠蒂尔

 理智本身是一种信仰。它是一种确定自己思想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信仰。——切斯特顿


 《堂吉诃德》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。

 早在19世纪,德国伟大诗人海涅说,他从小就爱读《堂吉诃德》,为堂吉诃德的可悲遭遇伤心落泪。以后,他每隔5年要读一遍这本书,而且每次的感受都不相同。法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、政治活动家罗杰·加洛蒂的一间屋子里,单独放着一幅他最珍爱的名画,即手持长矛盾牌、骑着瘦马的堂吉诃德画像,并将此画印在他的《人的诺言》(1975)一本封面上。显然,加洛蒂不仅喜爱、崇拜堂吉诃德,并且呼吁着世人学习堂吉诃德精神。

 初读《堂吉诃德》,只觉让人发笑,瘦骨伶仃的马,同样也是消瘦的堂吉诃德,身穿盔甲,手拿盾牌,完全沉浸在自我陶醉中。他走到哪,都疯疯颠颠,举止之怪异更是让人啼笑皆非,但细细品味,文章中却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。即使已经病入膏肓,但是堂吉诃德并没有放弃自己对自由和理想的执着追求,试问一句,作为人难道就不应该有这样的理想吗?然而现实却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?它说,“不”。


作者介绍




米格尔·德·塞万提斯·萨维德拉(1547年9月29日-1616年4月22日),西班牙小说家、剧作家、诗人。出生于马德里附近的埃纳雷斯堡,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,著有《伽拉泰亚》《堂吉诃德》《英国的西班牙女人》《骗婚记》等小说。其作品《唐·吉诃德》达到了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,标志着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《唐·吉诃德》是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,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。

 塞万提斯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巨大,甚至连西班牙语都因此被称为“塞万提斯的语言”。


作品介绍




《堂吉诃德》是西班牙的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名作,塞万提斯的时代,很多人都因为痴迷骑士小说而盲目地癫狂,使社会变得弊端重重,他因而写下这本书,表达了对吞噬精神的骑士小说的痛恨及对社会的不满。本书主要写了拉·曼却的穷乡绅阿隆索·吉哈那迷恋骑士小说,改名为堂吉诃德·台·拉·曼却,与侍从桑丘·潘沙三番五次地出门做游侠骑士(桑丘做骑士的侍从),励志扶贫压强,但堂吉诃德却把风车当巨人,把牛羊当军队,把客店当堡垒等,桑丘也不懂装懂,十分搞笑,两人干出了许多疯狂的傻事。直到临终前,他才觉悟自我之前的过错并痛骂骑士小说,因而遗憾地死去。

 堂吉诃德的“骑士”行为不仅否定中有歌颂,荒诞中有寓意,更是提出了一个人生中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: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。


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


堂吉诃德与桑丘人物形象分析


堂吉诃德:善于幻想、正直善良的理想主义者

迷醉于骑士小说的堂吉诃德,把这些小说描述的虚构情节当作了真实的生活,并试图通过在现实生活中体验这种游侠经验,以此来试图恢复那时的骑士制度,来惩罚坏人。他想象着回到骑士时代,在他远足的旅途中,他把磨坊当作巨人,把风车当作巨人的臂膀,于是堂吉诃德用长枪直接插入风车的翅膀,结果将自己的长枪切成几片,自己也受到了伤害。他把理发师的铜盆拿去当作头盔,用枪把他抬到自己的头上。他把满是红葡萄酒的容器打碎,酒在地上流淌,还以为是巨人的血。他把犯人当作受苦的骑士,于是自己决定去拯救他们,甚至鼓励最暴力的犯人向所爱的人坦白自己的爱,还把羊群当成巫师的军队急忙赶来战斗。在他看来,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到魔术师影响,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和判断完全丧失。因此,堂吉诃德不断挑战自己想象中的敌人。结果使他四处碰壁,成为别人眼中的滑稽可笑的人。

 他是桑丘的主人,但他对桑丘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,没有因为自己对主人身份而高高在上。在与桑丘相处的一段时间里,唐吉诃德的话只是表达了他的善意。心中的善良和对桑丘的善意的表达,都是希望桑丘也能够成为一个愿意为他人服务的人。他在发现了桑丘的缺点后,耐心的教育桑丘,并教会他如何做,这表明了他的诚意。在旅行中,他非常重视骑士的文化,认为它应该是温柔和有礼貌的,没有傲慢,没有骄横。虽然他在这个过程中的态度很滑稽,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解救其他人,为了帮助那些受苦的人拜托命运,而这并不是堂吉诃德刻意做的一场表演,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。

 堂吉诃德对被压迫的群众和工人表示同情,希望与不公正作斗争,希望以自己的能力来减轻劳苦大众的痛苦。堂吉诃德渴望平等和自由,并把保护人的合法权利和尊严作为自己生活的理想追求。但他沉浸在骑士的小说中,为了拯救群众,他已经成为一个偏执狂。他不害怕别人的嘲笑声,而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,仍然勇敢的忠实于自己的理想。对他来说,实现他的理想是为他人服务,铲除邪恶,与魔术师作战。他坚信并利用他的理想,所以堂吉诃德本身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形象。

桑丘:伊壁鸠鲁式的享乐派、信仰主义衰落的象征

桑丘·潘沙是堂吉诃德的侍从。朴实善良、目光短浅、自私狭隘、胆小怕事。桑丘是一个穷帮工,因为生活没有出路,他才跟着堂吉诃德出来,相信未来有一个“海岛总督”做,以借此改变他一家人的窘况。这个形象基础是穷苦的劳动农民,因此他在书中不论是怎样的情境下,始终保持劳动农民的特点。

他重实际:不论堂吉诃德有怎样的臆想,把事情说得怎样玄,但他都有自己的判断,一切从切身利益出发,明白客店不是城堡,风车也不是巨人。但他是主人的随从,他不能有拂主人的意志。

他对人忠实:不管多么有危险,他没有把堂吉诃德抛开过,他始终热爱他,跟他去为了实际报酬和未来能管理一个海岛的许诺。他虽跟着主人去受苦,但却有眼前的获得和未来的期待。

他容易轻信,但却有判断的才能,并颇为聪明机智,在他的嘴里谚语一串一串注外出,都富有深刻的生活哲理。

他能主持公道,同情弱者,并仇视与嫉恨不平世道。这集中体现在他当“总督”时所实行的仁政上面。作者在这里告诉人们,一个农民远比那些达富贵人更能治理好国家。如他在一个叫做“布拉它留”的“海岛”,坐堂审案,对三件案子(一件是裁缝为雇主的纠纷、一件是借钱还没还的纠纷、一件是诬告强奸案)的处理,简直是高明极了。这在昭示西班牙人民:渴望的一个良好的社会理想,只有在人民自己的努力下才能实现。他离任时两袖清风,并说明他是一个例外的“总督”。 

桑丘·潘沙是作为反衬唐·吉诃德先生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。他的形象从反面烘托了信仰主义的衰落这一主题。唐·吉诃德充满幻想,桑丘·潘沙则事事从实际出发;唐·吉诃德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,而桑丘·潘沙则是伊壁鸠鲁式的享乐派;唐·吉诃德有丰富的学识,而桑丘·潘沙是文盲;唐·吉诃德瘦而高,桑丘·潘沙胖而矮。他,桑丘·潘沙是一个农民,有小私有者的缺点,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岛(实际上是一个村)的位置上时,他又能够秉公办事,不徇私情,不贪污受贿。后来由于受不了贵族们的捉弄离了职。他说:“我赤条条来,又赤条条去,既没有吃亏,也没有占便宜,这是我同其他总督不同的地方。”

堂吉诃德带给了我们许多启示,这位伟大的狼狈骑士让我们明白了:人人生而平等,勇者无惧,信仰的力量是无尽的,信仰使他从不退缩。他的经历告诉我们遇事三思而后行,谋定而后动,要学会扒开自我眼前的迷雾,使自我清醒。

吾日三省吾身,当你遇到挫折,感觉到迷茫,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摇摆不定的时候,去读读《堂吉诃德》吧,读完你就会明白,我们笑他的时候,他并不比我们可笑多少,毕竟在人生道路上,有坚定目标才能一往无前。

 堂吉诃德做出了与时代相违背的种种搞怪事情,却终究无法抵挡历史的洪流,被淹没的历史的车轮之下,其实现实中我们也是如此,我们必须要做与时代相贴合,与滚滚历史洪流方向一致的正确的事情,否则的话,肯定会被历史所淘汰。


推荐人:罗小丹

湛江市寸金培才学校中学语文教师,广东省郑建忠名师网络工作室成员。曾获“巾帼建功先进个人”荣誉称号,“语文报杯”金牌指导教师称号、班主任技能大赛二等奖等奖项。



致名著

把时间交给阅读



修改于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郑建忠致名著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